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種人物常被提及,在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一度被當成“負面”角色,這就是街道老太太。她們雖然不在外面工作,但熱心公益,積极參与街道建設,幫鄰居照料孩子,看到亂倒垃圾、G2000隨地吐痰等行為絕不姑息,看到陌生人她們會保持警覺,上前詢問。她們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構新社區生活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當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這些老太太既是社會的粘合者,又是生活的安慰者,也是安全的保衛者。而她們自己也獲得精神的寄托和充實,感覺走出了家庭的圍著鍋臺轉的生活,參與社會的公共生活。
  當然,街道老太太的形象也是矛盾的,人們對於她們也是有褒有貶。一方面,她們對於一個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社區生活有著重要作用。沒有這些人的積极參与和熱情,社區就不可能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但另一方面,她們有時也確實有過度熱心的局限,對他人的私生活干預太多,有時甚至過於警覺,把正常的來訪者當成壞人。這些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街道老太太受到詬病的方面,一度也有所謂“小腳偵緝隊”的諷刺性說法。不過,儘管如此,鄰裡之間的熱絡聯繫以及房屋出租溫厚的人情味,確實令人懷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動加快,我們當今居住條件取得長足進步,標準的中等收房屋二胎入者生活方式逐漸代替了過去的街坊鄰裡之間的緊密聯繫,街道老太太這一角色也就開始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在社區里雖然也能見到老人,但他們僅僅是別人家的老人,和我們的生活不再有以前那樣的聯繫。而與街道老太太消失相關聯的,卻是我們社區生活的渙散和瓦解。
  如何凝聚社會共識,使得面對不同境遇的人具有新的共同情感,乃是當下不可迴避的文化要求,而社區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那麼在中國高速的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發展中,受到生活方式變化和社會觀念變化巨大衝擊的社區,如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如何應對全球化ssd固態硬碟廠商和本土性之間的複雜矛盾,就顯得尤為重要。社區是世代生活的空間,又是粘合社會的關鍵。但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力量使社區瓦解和潰散,進而導致社會的失序和冷漠。雖然私生活的秘密不再受“小腳偵緝隊”關註了,但卻變成社會上通過自媒體到處流傳的八卦和醜聞。
  我們可以發現,在今天的社區內,鄰裡之間往往老死不相往來,公共事務往往被漠然置之。我們在社區往往被陌生和冷淡的相互關係、疏遠和相互防備的社會氛圍、以經濟為紐帶的交換關係所籠罩,生活中可以依靠的僅僅是核心家庭的力量。我們又開始懷念街道老太太帶來的那種感覺了。這其實是對於社區重建的渴望,對於網路行銷傳統人情不可替代精神價值的緬懷,對於業已消逝的緊密鄰裡關係,對於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相互聯繫所具有意義的再度認知。
  街道老太太是一個社區的活力符號。現在對她們的召喚,其實是我們需要更緊密的鄰裡關係的體現——既要有自己的私生活空間,也要有公共生活;既要有個人的成功和奮鬥,也要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信任。▲
  (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原標題:社區重建,少不了街道老太太)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hbfej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